四季养生知识之夏季养生

1241浏览量 2023-12-12 发布时间:2023-12-12 15:30:25


四季养生知识之夏季养生

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美丽的季节。人们应该保持阳气的传播,这是保持与夏天一致的原因。春天过后,万物繁盛的时候。《苏文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夏三之月,此谓香秀,天地之气和,万物之绚烂。晚上早起,腻了太阳,气了志气,气了华英,气泄了。如果你在外面爱一个人,这是夏天健身的好方法。”夏天,天气下降,大气上升,天地大气交融,植物开花结果。此时大地郁郁葱葱,阳光明媚,大自然生机勃勃,万物欣欣向荣。事物的生命达到极致,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。然而,在今年最繁忙的季节,湿热的气候也为疾病的传播和细菌、病毒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太阳很热,我们都希望在凉爽舒适的环境中安全健康地度过夏天。俗话说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让我们在养阳气的同时防病,为秋收冬储打好基础。

从中医理论来说,夏至是阳气最盛的季节,人体的阳气旺盛,浮于外,而阴气阴险。特别是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,漫长的夏季,暑毒与外蒸、殷琦倒伏的矛盾达到顶峰。中国古代医学保健学家陶弘景、孙思邈等人,都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,因为人体的阳气趋于表里,人体的腹阳趋于虚弱,阴气潜伏,而外界气候炎热,往往使人喜欢寒冷的环境和食物。如果不注意,太冷容易使身体的阳气更加不足,导致疾病。就像很多养生歌里说的“夏日四时难歇,胃寒滑有阴在。”“夏难调养,其中阴避冷水。”所以这个时候养生一定要符合夏季阳光充足的特点,注意防晒,重在一个“长”字。

1.2.1夏季气候特征
夏季是指中国农历中从长夏到立秋这段时间,它包括六个节气:长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和大暑。它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,古人称之为夏梦,仲夏和夏季的最后一个月。现在是夏梦夏季的第一个月,也就是农历的第四个月。这时,春天刚过,阳气越来越盛,万物都呈现出蓬勃生长的趋势。

夏季的第二个月叫盛夏,也叫毒月,即农历五月。此时,自然界的阳气极其旺盛,万物生长更加茂盛。仲夏包括夏至的节气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。这一天,阳升至顶峰,阳极生阴。《苏文麦景尧纬论》云:“夏至四十五日,阴微上,阳微下。”意思是从夏至的第二天到立秋的第四十五天,阴气渐升,阳气渐降,所以又有“夏至生于阴”的说法。夏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。之后,白天变短,夜晚变长。

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,也就是农历的第六个月。此时,殷琦逐渐浸润生长,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趋势逐渐向内凝结。植物开始结果,这是四季的中间阶段。阴和的变化影响其他季节。夏季,阴气虽呈上升趋势,但不是很强,阳气只是从顶峰开始下降,仍占绝对优势。再加上湿度大,热空气不易散发,所以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。

1.2.2夏季人体特征
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,强调养生要顺应天气。中医认为,夏季的阳气是四季中最旺盛的季节,也是阳气最容易消散的季节。所以夏季养生一定要根据季节的特点和身体的变化来进行[8]。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。太阳在自然界升到极致,人体内的太阳也很充足,新陈代谢很旺盛,在外面运行很顺畅。此时,血液趋向体表。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季经常出现全身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易出汗、头晕、心烦、嗜睡等症状,甚至出现中暑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疾病。

1.2.3夏季养生原则
1.2.3.1的夏季潮湿
夏天的特点是暑湿,两者都是“邪气”,但性质完全相反。暑热属于“阳邪”,容易消耗人的津液,导致人体“热变”。常见的应对方法有消暑、养阴、生津。属于“阴邪”,表现为向下运动,重量较重,浑浊。湿气重的时候,人体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就是大地的脾。脾困则肠胃不舒服,所以出现腹胀,不想吃饭,大便不成形,有时四肢冰凉等等。所以这个时候也是要支持杨的。

中医认为,暑热属阳邪,性质升散,容易耗气伤津。但如果对津液的伤害太多,就会超过生理补偿的极限,必然导致疲惫,出现乏力、气短、懒言等一系列症状。再加上夏季炎热多雨,空气中湿度大。中医认为,湿是一种阴邪,伤害人体的阳气。因其浊稠重,易阻气机。所以,被暑湿之邪侵袭后,疾病缠绵难愈。

中医认为,湿是夏季的主导之气,所以夏季气盛,脾喜燥恶湿,湿困脾,阻碍脾胃对营养的消化吸收。所以夏天要健脾利湿,刺激食欲,促进消化。药粥食疗既能健脾开胃,又能补充炎热夏季人体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水分,保持身体平衡。它可以一举两得。

夏季居住环境不宜过于潮湿,以防寒湿侵入体内。如果是阴雨连绵,室内湿度大,可以在家里潮湿的地方放一些干燥剂,以祛除室内的湿气。另外,空气湿度高于65%时,病菌繁殖最快。所以要注意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。衣服要勤洗勤换,尤其是运动、涉水、淋雨后,要擦干身体,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。

夏天又养了杨。
在炎热的夏天,天气变得闷热。很多人认为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是最旺盛的,所以应该压制“阳火”,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。夏季,阳气虽在外,但内空,邪气更易乘虚而入。所以夏天还是要注意护养阳。

1.2.3.3夏天应该养心。
在夏天,它在五行中对应火,在五脏中对应心。而且这个季节也是心脏负荷最大的季节。夏天天人不宁,所以长夏养生要“养心”。太阳热了,人体血液流动加快,心脏的工作负荷增加。这种天气也容易激发人的心火,要把心火清掉。要清心火,首先要学会“戒躁不怒”,尽量让自己的精神安静下来,心情舒畅。其次,要学会避暑。既然天热,最好减少外出,去人少的地方,避免中高强度的运动。再次,保证充足的睡眠,学会睡“午夜”,即午夜(23: 00)前入睡,中午(11: 00 ~ 13: 00)午睡。最后,饮食上少吃高脂厚味。可以多吃豆制品、鸡肉、瘦肉等。,不仅补充营养,还能起到强心的作用。还可以吃一些凉性的食物,如莲子粥、百合粥、绿豆汤、红豆汤等。

中医所指的“心”,不仅包括心血管循环系统,还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、精神情绪变化等功能。夏季,湿、热等邪气容易引起情绪不稳、烦躁不安,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因素之一。所以夏天要注意情绪调养,俗话说夏天要清心。首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,不能处于情绪波动、大喜大悲、大怒之中。中医说过,你喜悲、喜怒、伤肝。其次,有时间就闭上眼睛,让头脑休息一下,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杂念,平静心态。还是那句话,多静坐,因为沉默是心灵的平静。也可以通过听音乐、读书、钓鱼、打太极拳等方式进入沉默。

1.2.3.4夏季应补脾。
夏天,人们大量饮水,大大增加了脾胃运输水谷和湿气的工作量。同时,他们需要良好的脾胃状态。这种情况下,保养脾胃很重要。中医认为“脾主盛夏”,“盛夏必湿”。脾虚者,夏季可采用益气养阴、健脾和胃、清热祛湿的原则养生,饮食调理宜选用各种新鲜可口、性质温和、易消化、不油腻的食物。

1.2.4夏季健康饮食
夏季气候炎热,人体血液趋向体表,往往会出现阳外阴寒的情况。同时,夏天胃酸分泌减少,多喝水稀释胃酸,导致身体消化功能变弱。因此,饮食宜清热解暑,健脾益气,宜选择清淡爽口,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,适当选择酸或辣的食物,增强食欲。但清淡不等于吃素,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。所以夏天不要拒绝肉类菜肴,可以适当吃一些瘦肉、鱼、蛋、奶制品、豆制品。关键是做菜的时候要用蒸、凉拌等方法,记得不要做的太油腻。夏季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弱,要根据这种情况多吃一些清热解暑、健脾和胃的食材。

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人体的新陈代谢在这个时候会加快,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也会随着水分蒸发,导致人在夏天精神不振,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具体来说,适合夏天食用的食物有以下几种。

苦味能养心安神:夏季炎热潮湿。吃苦味的食物不仅能祛暑湿,还能祛湿、健脾、增进食欲。中医认为,苦寒食物能燥湿清热,能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热。苦味食物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解暑、清热、活血、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。多吃苦瓜、苦味蔬菜,或喝一些苦味饮料如啤酒、茶、咖啡、可可等。在三伏天不仅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,提神醒脑,清热解毒,增进食欲,还能刺激食欲,健脾和胃,有祛湿的作用。最好用这些食物做汤,防止“苦夏”。绿豆粥或汤,荷叶粥或大米可以消暑祛湿。除了强调食物的选择,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,减少主食,少吃油腻的食物,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。

酸解渴:夏季天气炎热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体液流失也加快。人体通常处于缺水状态,但此时人们对食物感到厌倦,尤其是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,所以酸味食物可以改善口感,增加食欲。不仅如此,酸味食物还有祛湿解闷、生津止汗、滋阴益气的作用,还能防止因出汗过多而引起的缺水。适合夏天食用的酸味食物有:西红柿、柠檬、酸菜等。做菜时加点醋,不仅有利于杀菌,还能促进消化,提高夏季营养的吸收。

健脾化湿:中医认为,吃一些甜食对脾胃有益。代表性的甜味食物有山药,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健脾止泻。宜用熟山药,可与山药、排骨、蔬菜一起煮成汤。大枣味甘,能补中、健脾、养血、安神。可以煮粥食用,也可以切碎、晒干,代替茶叶泡水食用。